继峰股份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 : ¥ 0.15 (2024年3月 TTM)

* 除每股数值,比率,百分比,其他数据单位均为百万。数据的货币单位均为当地股票的交易货币单位。

继峰股份持续经营每股收益(EPS without NRI)的相关内容及计算方法如下: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是指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一次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除以 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平均股数 从而计算出的每股收益。
截至2024年3月, 继峰股份 过去一季度持续经营每股收益 为 ¥ 0.02。 继峰股份 最近12个月的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 为 ¥ 0.15。
截至2024年3月, 继峰股份 过去一季度 稀释每股收益 为 ¥ 0.02, 继峰股份 最近12个月的 稀释每股收益 为 ¥ 0.15。
截至2024年3月, 继峰股份 过去一季度 基本每股收益 为 ¥ 0.02, 继峰股份 最近12个月的 基本每股收益 为 ¥ 0.15。
继峰股份 1年扣非每股收益增长率 % 为 108.60%。

继峰股份持续经营每股收益或其相关指标的历史排名和行业排名结果如下所示:

在过去十年内, 继峰股份3年扣非每股收益增长率 %
最小值:-41.9  中位数:2.5  最大值:20.9
当前值:0
继峰股份3年扣非每股收益增长率 %没有参与排名。

点击上方“历史数据”快速查看继峰股份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的历史走势;
点击上方“解释说明”快速查看关于继峰股份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的详细说明;
点击上方“相关词条”快速查看与持续经营每股收益相关的其他指标。


继峰股份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 (603997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 历史数据

继峰股份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的历史年度,季度/半年度走势如下:
继峰股份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 年度数据
日期 2014-12 2015-12 2016-12 2017-12 2018-12 2019-12 2020-12 2021-12 2022-12 2023-12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 0.37 0.29 0.40 0.46 0.15 0.29 -0.26 0.12 -1.27 0.18
继峰股份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 季度数据
日期 2021-12 2022-03 2022-06 2022-09 2022-12 2023-03 2023-06 2023-09 2023-12 2024-03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 -0.04 -0.03 -0.12 0.08 -1.20 0.05 0.02 0.07 0.04 0.02
* 除每股数值,比率,百分比,其他数据单位均为百万。数据的货币单位均为当地股票的交易货币单位。

继峰股份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 (603997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 解释说明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是指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一次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除以 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平均股数 从而计算出的每股收益。
稀释每股收益 是华尔街用来确定公司收益能力的最重要的变量。但是投资者需要注意,公司可以通过调整折旧和摊销率或非经常性项目来轻松操纵每股收益。这就是为什么价值大师(GuruFocus)同时还列出持续经营每股收益的原因,该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了公司的基本绩效。
非营业利润 是指出现在公司财务报表中且不太可能再次发生的条目。它代表涉及不可预测事件的一次性费用,不属于公司正常的日常运营项目。

继峰股份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 (603997 持续经营每股收益) 注意事项

与每股收益相比,公司的现金流更好地表明了公司的收益能力。如果长期来看公司的每股收益少于每股现金流量,则投资者需要谨慎并找出原因。

感谢查看价值大师中文站为您提供的继峰股份持续经营每股收益的详细介绍,请点击以下链接查看与继峰股份持续经营每股收益相关的其他词条:


继峰股份 (603997) 公司简介

一级行业:周期性消费
二级行业:汽车和配件
公司网站:www.nb-jf.com
公司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碶璎珞河路17号
公司简介:继峰股份始创于1996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汽车内饰件及其系统,以及道路车辆、非道路车辆悬挂驾驶座椅和乘客座椅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全球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2015年公司在上交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码:603997)。2019年公司收购德国百年汽车内饰巨头格拉默,通过企业创新升级,实现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公司产品涵盖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领域。在乘用车领域,公司可提供乘用车座椅、座椅头枕、座椅扶手、中控系统、内饰部件、操作系统及创新性的热塑解决方案;在商用车领域,公司是商用车座椅系统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也是行业技术的领导者,可提供卡车座椅、非道路车辆座椅部件、火车及公共汽车座椅部件、游艇座椅部件、航空座椅部件等。公司建立了覆盖全球的生产和营销网络,在全球20个国家拥有近70家控股子公司。同时,公司在收购格拉默之后,研发和创新能力获得了质的飞跃,目前,公司已拥有开发经验丰富的研发设计团队,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国外的高端技术人才,在全球建有中国、印度、美国、墨西哥、巴西、比利时、德国、捷克、土耳其等多个研发中心。公司持续在座舱内饰件领域上做深做强,构建有竞争力的技术储备和国际运营能力,并结合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及驾驶者和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