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合科技 市盈增长比 : 0.52 (今日)

* 除每股数值,比率,百分比,其他数据单位均为百万。数据的货币单位均为当地股票的交易货币单位。

赢合科技市盈增长比(PEG Ratio)的相关内容及计算方法如下:

市盈增长比 由市盈率除以增长率而得。请注意,对于非银行类公司,价值大师网使用 持续经营市盈率 除以该公司的 5年每股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增长率 %来计算市盈增长比。对于银行类公司,则使用5年每股账面价值增长率 %作为分母来计算。 截至今日, 赢合科技 持续经营市盈率 为 10.23, 5年每股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增长率 % 为 19.80%,所以 赢合科技 今日的 市盈增长比 为 0.52。

赢合科技市盈增长比或其相关指标的历史排名和行业排名结果如下所示:

在过去十年内, 赢合科技市盈增长比
最小值:0.36  中位数:1.17  最大值:8.66
当前值:0.52
工业制品内的 691 家公司中
赢合科技市盈增长比 排名高于同行业 89.29% 的公司。
当前值:0.52  行业中位数:1.79
彼得·林奇(Peter Lynch)认为,当公司的市盈率和其增长率相等时,该公司的估值在合理范围内。

点击上方“历史数据”快速查看赢合科技 市盈增长比的历史走势;
点击上方“解释说明”快速查看关于赢合科技 市盈增长比的详细说明;
点击上方“相关词条”快速查看与市盈增长比相关的其他指标。


赢合科技 市盈增长比 (300457 市盈增长比) 历史数据

赢合科技 市盈增长比的历史年度,季度/半年度走势如下:
赢合科技 市盈增长比 年度数据
日期 2014-12 2015-12 2016-12 2017-12 2018-12 2019-12 2020-12 2021-12 2022-12 2023-12
市盈增长比 - - - - - 1.83 5.34 - - 1.75
赢合科技 市盈增长比 季度数据
日期 2021-12 2022-03 2022-06 2022-09 2022-12 2023-03 2023-06 2023-09 2023-12 2024-03
市盈增长比 - - - - - - - 3.46 1.75 0.37
* 除每股数值,比率,百分比,其他数据单位均为百万。数据的货币单位均为当地股票的交易货币单位。

特种工业机械(三级行业)中,赢合科技 市盈增长比与其他类似公司的比较如下:
* 选自同一行业,市值最接近的公司;x轴代表市值,y轴代表市盈增长比数值;点越大,公司市值越大。

赢合科技 市盈增长比 (300457 市盈增长比) 分布区间

工业制品(二级行业)和工业(一级行业)中,赢合科技 市盈增长比的分布区间如下:
* x轴代表市盈增长比数值,y轴代表落入该市盈增长比区间的公司数量;红色柱状图代表赢合科技的市盈增长比所在的区间。

赢合科技 市盈增长比 (300457 市盈增长比) 计算方法

市盈增长比 由市盈率除以增长率而得。请注意,对于非银行类公司,价值大师网使用 持续经营市盈率 除以该公司的 5年每股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增长率 %来计算市盈增长比。对于银行类公司,则使用5年每股账面价值增长率 %作为分母来计算。
截至今日赢合科技市盈增长比为:
市盈增长比 = 今日 持续经营市盈率 / 今日 5年每股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增长率 %
= 10.23 / 19.8
= 0.52
* 除每股数值,比率,百分比,其他数据单位均为百万。数据的货币单位均为当地股票的交易货币单位。

赢合科技 市盈增长比 (300457 市盈增长比) 解释说明

为了比较具有不同增长率的股票,彼得·林奇(Peter Lynch)引入了市盈增长比的概念。他定义市盈增长比为市盈率除以增长率。他认为当公司的市盈率和增长率相等时,该公司的估值在合理范围内。但他也表示,相比一家年增长率为10%,市盈率为10的公司,他更愿意收购一家年增长率为20%,市盈率为20的公司。

感谢查看价值大师中文站为您提供的赢合科技市盈增长比的详细介绍,请点击以下链接查看与赢合科技市盈增长比相关的其他词条:


赢合科技 (300457) 公司简介

一级行业:工业
二级行业:工业制品
公司网站:www.yhwins.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滨海社区科园路1006号软件产业基地5栋E座901室
公司简介:公司是我国动力电池智能自动化设备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能够提供动力电池智能化数字工厂解决方案的企业。公司是行业内第一家推出锂电池智能生产线整线方案提供商,为客户提供自动化生产工艺实现、动力辅助、环境控制和工业建筑规划设计等全套解决方案,面向客户认可的子公司和合作伙伴定制相应设备,从方案设计、产品出图、设备生产到设备调试、生产运维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进和服务,充分满足客户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需求。公司紧贴市场需求,抓住市场机遇,满足客户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线要求,客户粘性提升,订单量持续增长。